您现在的位置: 品牌中原网 >>品牌观点 >> 张纪臣:数字化让中国内容“走出去”大有可为
张纪臣:数字化让中国内容“走出去”大有可为
来源:新京报 编辑:豫品会 时间:2020/9/7 0:00:00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国际疫情的蔓延,打乱了国际出版人和普通读者正常的工作节奏,结合全球疫情形势,BIBF组委会决定举办云上书展,创办34年的BIBF首次移师线上。截至8月25日,本届书展已吸引了6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展商完成线上注册,上传版权图书2.3万种。9月26日,2020BIBF将举办云书展开幕式并通过线上平台与大家分享。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图公司)

一直是BIBF的承办单位。如今,1986年创办的BIBF已经成功举办26届,跃居世界第二大国际书展。在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

上,作为参展企业,中图公司将在服贸会上展示数字阅读领域的新进展,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包括5G技术驱动下的沉浸式阅读,这些新技术也将在本届BIBF上得到应用。

中图公司是一家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始终坚持引进国际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了解世界的桥梁和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主力军。目前,中图公司拥有40多家国内外分支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出版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进出口企业和国际性书展服务机构。

服贸会、BIBF开幕在即,我们借此契机专访了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

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纪臣。与他聊到了BIBF的数字化进程、中图公司的改革与转型,以及图书出版产业与当下国人的阅读状况。在张纪臣看来,近年世界对“中国理论”越来越感兴趣,相关的图书出口数量明显增长;图书出版绝不是什么“夕阳产业”,而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因为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

疫情加速了BIBF的数字化进程

新京报:三十多年来,中图一直深入参与BIBF的主办或承办工作,在你看来,BIBF举办这么多年产生了哪些变化?尤其是在数字化方面,今年有哪些新的尝试?

张纪臣:BIBF每年都在创新,这是书展能够持续发展的秘诀所在。中图公司从1986年创办书展以来,一直有一支专业的会展团队,在他们的策划推动下,每年书展都会以新的方式呈现新的内容、举办新的活动。

BIBF是国际化的平台,在促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不断推动读者跟出版人的交流、出版人自身的交流、文化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作者之间的交流——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搭台,请国内国外出版社来“唱戏”,这是BIBF的一个基本定位。

近年来,BIBF通过增加展览板块、提升展会体验等方式,进一步突显融合发展新业态并探索书展数字化,去年更是在国际书展中首次引入5G技术。今年的全球疫情加速了书展数字化的进程,我们搭建了线上书展平台,通过PC端和移动端在“云”上实现版权贸易、出版展示、专业交流和阅读推广等功能,努力打造一场大型国际文化“云上”交流盛宴。

突破时空限制,各国出版商可以低成本、高效率、跨时空、跨地域交流,这是线上书展的优势所在。为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和新技术优势,我们与京东、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BIBF品牌活动。至9月2日,“BIBF世界阅读季”与快手共建的#来BIBF跟我读世界#话题活动,已有1.1万个作品参与互动,话题播放量达5.3亿;6场“BIBF世界阅读夜”直播活动,总观看直播人数也有432万人次。有互联网的加持,预计本届书展的参观人次有可能突破百万、上千万。除此之外,我们还跟华为公司合作利用5G技术带动新的出版形态,发展新的阅读,全感官地感受信息,实现365天不间断地促进国际文化出版交流。在本届服贸会上,观众会率先看到我们在5G技术应用上的新尝试,体验到我们的5G新阅读产品。

新京报:与世界其它书展相比,BIBF有什么不同?

张纪臣:国际书展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以销售型为主的书展;第二种是以版权贸易为主的书展;第三种是综合性的书展,集版权贸易、展示销售、阅读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书展。BIBF创办之初是贸易型书展,后来转变成以版权贸易为主的国际书展。近十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内容、扩大规模、丰富活动,正向综合性书展方向稳步迈进。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BIBF已经成为中国出版界家门口最大的“走出去”平台。这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密切相连,也与中国出版人多年来的积极参与和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

同时,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亦成为国际出版人每年的固定日程,书展上的对外交流不断增多,BIBF已经成为反映国际出版业发展的一面镜子, BIBF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京报:除了推动BIBF持续创新,未来中图将在哪个领域重点发力,会大力推进数字化吗?

张纪臣:走过70年,中图的初心使命一直不变,那就是始终坚持引进国际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服务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此,我们在为上下游持续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不断推动行业互惠共享和加快“走出去”并讲好中国故事。

数字时代,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了解内容生产和读者需求的新变化,并且学会应用新技术满足行业和读者的新需求。近20多年来,中图一直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从传统贸易商到内容服务商的转变。为此,我们聚合了200多万种中外电子书刊、13.4万集有声书以及大量视频、数据库产品,形成了以“易阅通”为核心的平台集群和产品矩阵,这为我们继续向数据运营商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是POD,我们构建了国际领先的按需印刷服务体系,拥有国内最好的数码印刷工艺,提供“一本起印、本本不同,一书e码,先卖后印”的供给侧解决方案,解决了出版社大量库存等行业痛点,真正实现了零排放。而且,通过组建全球按需印刷联盟,我们开创了中国图书72小时全球直供的出版印刷发行新模式。

新京报:中图除了做图书进出口和海外出版,也有一些音像制品进出口。 你觉得现在短视频的崛起,加之5G技术的发展,对出版行业有什么影响或挑战?

张纪臣:我觉得这不是影响或挑战,它会带来出版内容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出版业以IP运营为主,5G时代会产生更多的影像和全新的IP。

无论短视频大量出现还是5G新阅读即将崛起,都是载体和表现形式不断更迭的自然过程,是对原有出版形式的一种提升和丰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IP运营。对内容产业来说,只是在载体、呈现方式和使用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内容永远是核心竞争力。

未来,大家的阅读一定是形式多样的。有了全方位的多感官阅读,再加上人工智能对知识的摘取和提炼,“读万卷书”将不再是一件难事。所以,阅读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拥有全新的内涵,这就必然需要新的阅读产品来满足新的阅读需求。

2020阅读推广季的部分线下活动

世界对“中国理论”越来越感兴趣

新京报:多年从事国际出版交流合作,你发现什么类型的图书更受海外市场欢迎?

张纪臣: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对我国传统文化、美食、武术类图书较为青睐。近几年来,海外对反映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以及中国科技的内容越来越感兴趣。

这一点,在中图公司的出版物出口业务中就有直观反映。比如,我们出口的5000多种报纸期刊中,社科和科技类报刊占比接近90%。同样,这些领域的版权合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9年,中图公司共输出126种图书版权,其中92种图书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最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等的主题图书占比35%。

今年,在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时,我们继续加大“走出去”力度。到目前为止,公司的版权输出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海外发行达7万册。

BIBF线上洽谈示意图。

新京报:你认为图书出版行业,可以在哪些层面上促进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张纪臣: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各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跟经济实力、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对出版业来说,促进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就是要写好文化“走出去”这篇大文章,把当今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播出去。

在此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现在要想“走进去”,不靠数字化是不可能的。进口方面,很多单位是纸电各一半,有的甚至电超过了纸;但出口方面,纸还远大于电。所以,要加大数字出版的渠道拓展和新技术应用,通过数字化带动国际化。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外向型产品策划,推动翻译作品的提质增量,提高本土化运营水平。一定要用当地语言、当地读者接受的内容和形式来传播,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中国内容“走进去”。

现在,从政府到出版社都更加重视“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容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甚至走进西方的主流渠道,包括主流书店、智库、高校等,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我相信,这方面会越来越好。

出版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朝阳产业”

新京报:纸媒或者传统图书出版行业经常被说是夕阳产业,不被看好,你怎么看这种论调?

张纪臣:出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内容生产环节之一。无论是过去传统阅读时代纸书备受追捧,还是现在新媒体时代知识付费广泛流行,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好的IP创作,是一切媒体形式的基础,没有内容,一切都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出版业反而是朝阳产业。

当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不要仅仅从狭隘的纸书出版的角度去理解出版,而是要从内容生产、文化传承、科技成果体现的高度,重新认识出版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人类文化精华的提炼呈现,是永不衰落的产业。只要有文明、文化需要传承和积淀,就一定会有内容创作和编辑出版的需求。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版也要不断适应新技术、拥抱新技术。

新京报:跟这个论调相反,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电子书永远比不上纸质书,大家还是更喜欢看纸的东西。你怎么看这种怀旧情绪?

张纪臣:从甲骨文到纸张印刷,再到现在的电子书,媒体承载的方式一直在变化。有人喜欢阅读纸书,认为可以写写画画,喜欢纸书的质感和阅读的仪式感;有人偏爱电子书,认为携带方便、便于检索,这和读者在不同场景的适用性有关,也是读者阅读个性化的一种体现。纸书也好,电子书也好,它们适合不同的阅读群体、能满足不同的阅读的需求。我认为,纸电在一定程度上会长期共存,但数字化一定是当下和未来。

新京报:一些数据统计说,国人的平均阅读量还是比较低的,你对国内的阅读状况有怎样的观察?

张纪臣:这要看详细的数据,可能某个方面的阅读数量短期内有所增减,这都是正常现象。总体来说,大家的阅读更加多样了,获取内容的渠道也更加丰富了。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公众阅读是积极向好的,而且大家越来越重视好的内容,数字阅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我们就要及时提供适合的阅读产品,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移动互联的大背景下,大家已经习惯了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如果没有相应的优质内容跟上,可能其他不太准确的、不够优质的内容就会充斥读者的阅读时间。因此,出版人、文化工作者应该通过提供适合新的阅读方式的阅读产品,特别是正能量的、严肃的、深阅读的一些产品,加以正面积极的引导。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少年儿童是整个国家阅读的起点,这对培育书香社会、推动国民阅读至关重要。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分隔线----------------------------
品牌中原联盟 河南慈善总会品牌中原爱心基金
电 子 邮 件:pinpaizhongyuan@126.com pinpaizhongyuan@163.com 豫ICP备11021917号-4
:1067015152 :1335310978 :1015925281 :1398823029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如文章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网络传播权所有人看到后有任何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作出删除或修改处理。如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网络传播权所有人看到后未及时联系我方,我方视为默认许可转载刊登,我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 网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