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品牌中原网 >>中原品牌资讯 >> 河南老人默默行善22年 曾参演雷雨、月牙、任长霞
河南老人默默行善22年 曾参演雷雨、月牙、任长霞
来源:东方今报 编辑:本网编辑部整理编辑 时间:2012/3/16 0:00:00

    ○请原谅,这是一个新闻人物要素不全的新闻。如此,也是为了一位老人,为了尊重她内心深处的美好平静。

    ○3月9日,本报以《一位河南老人 22年守护心底最美好的“安静”》为题,报道了一位河南老人与她22年默默行善的故事。

    ○3月12日,在反复承诺“只说故事,不透露信息,不提名字”之后,她终于勉强答应和我们“简单聊聊”。显然,我们最终还是打破了她的平静,还请老人和大家原谅。

    ○我们的初衷,就是想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生活里的这些不经意间的感动。

    3月9日,本报以《一位河南老人 22年守护心底最美好的“安静”》为题,报道了一位老人与她22年默默行善的故事。

    文章出来之后,读者、网友纷纷反馈:这样的好人,应该更深地挖掘,不是为了赞扬,而是更好地弘扬。

    这一挖不当紧,感动扑面而来:她22年的演出所得,几乎都捐给了贫困孩子,有据可查的至少有37人;她参演过《雷雨》、《月牙》、《任长霞》等近百部作品,却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袜子,一家三代挤在不足5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

   (记者 刘克军  首席记者 夏友胜  见习记者 孙川川/文 记者 袁晓强/图)

    一条纠结的微博

    故事还得从微博说起。

    3月8日,她给丈夫发了条短信:想再去捐点钱,帮几个孩子,过个有意义的节日。丈夫回了俩字:好极。

    老人感冒还没好透,有点咳嗽。外面风很大,她穿着半旧的棉衣棉裤,戴上口罩,乘车到了希望办。

    这里的人,老人不陌生。面对一摞贫困生资料,她捐了3000块钱,像往常一样,指了指最上面的三个:“不用选,每个都很难。”

    办完手续,希望办的承东升去送她。回来的路上,承东升想,要不要发条微博?纠结了很久,他还是用希望办的官博,发了老人捐款的那条消息。

    发完微博,承东升给老人打了个电话。老人当时在电话里有点恼火:你真是事儿多,没有透露我的消息吧?

    她没想到,正是这条微博,让她藏于心底22年的秘密,不经意间泄露了。

 两只手工木凳

    她有些无奈:这个“小承”,就是藏不住事儿。我们说,小承没透露你的名字。她说,你们不还是找来了?

    她家的客厅很小,沙发上只能坐俩人。茶几旁有俩小木凳,有些毛糙,是她用装修剩下的材料,自己钉的。四个人坐下来,客厅里就没法走人了。

    房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有的不足50平方米的两居室,没有客厅;另一部分是自己搭建起来的,约有20平方米。

    “一家三代,一直不够住,这楼刚好是个‘刀把楼’,邻居们一商量,把‘刀把儿’部分搭起来,接出来一个客厅和小厨房。”老人觉得,现在不挤了。

    听说本报采访希望办了,她有些恼。但是在把本报那天的报道,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后,才用右手在胸前轻轻拍了拍:“还好,没我的名字,权当是别人做的。”

    一份慈母情结

    她第一次资助孩子的时候,河南还没有希望办。

    几位聋哑儿童,是小品《这是真的》的主人公。她演的是他们妈妈,演着演着,“就觉得是自己的孩子”,“好好的孩子,打错针,聋了,心里很难受”。

    于是,出演那个小品挣的200元钱,都捐了。

    那时候她的工资还不到200元。而接下来两年,她演出的酬劳,都捐给了当时文化路上一个聋哑语训班的孩子们。

    儿子9岁那年,她和儿子在范县合演一个小品《过年》,小品里的三个孩子没了爸爸,过年没有依靠。演完了,她问儿子:“这钱,咱俩不要了吧?”儿子撅着嘴说:“妈妈,我好不容易演两场,你全都给捐了?”

    她说,你有家人疼,比人家幸福恁多,这钱,能要吗?孩子最后说,妈,那随你便吧。于是,500元酬劳,全资助给了小品的“原型”。

    那些年,她演了很多小品、话剧,多数都是爱心故事,大都有“原型”,酬劳基本没要过,都捐了。“家里不用我太操心,老公的钱还够花”。

   34张“结对资助卡”

    后来,剧团同事告诉她,你既然恁喜欢帮助人,团省委弄了个希望工程,可以跟贫困孩子“手拉手”、“结对子”。她说那挺好,不用担心钱到不了孩子手里。

    自那之后,一有点钱,她就去希望办。望着一摞一摞的贫困生资料,她总是很难受,觉得自己力量太小。

    45岁到46岁那两年,她住了两年院,只能躺在医院,不能活动。这对于一个演员,对于爱动的她来说,无疑是残酷的。

    家有病人,生活自然比较拮据。但是,她对3个贫困生的资助并没有停下,“你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你停了,孩子们咋弄?”

    “希望办说我捐了22年?这个我还真不清楚。我不记这些事,做了就做了,记它干啥。”

    其间,社会上有难,她也捐钱。汶川地震,单位还没组织捐款,她拿着5000元钱跑到银行,寄给红了十字会。之后赈灾义演,她又现场捐了5000多元。

    她“没记住”资助了多少人,但希望办给她发了34张“希望工程结对资助卡”,还有十几张大额捐款收据。这之间,她还资助了3名大学生。而这,仅仅是她所捐助的不完全统计。

    母亲不会让孩子报恩

    “结对资助卡”上,资助人姓名,她填的是丈夫的名字。

    2005年春节前夕,通过这张卡片,杞县受助儿童张金库,找到了他的这位“妈妈”。

    他和父亲之所以赶来,是“害怕自己死了,都不知道谁在帮助我们。”但让他难相信的是,“妈妈穿得很旧,还没农村人穿得好看”。

    那一年,张金库12岁,在当地希望小学上四年级。老人通过“希望工程”,已经资助了他们一年:衣服、鞋子和学习用品,以及每月100元的伙食费。

    其间,张培运想通过报社感谢一下,“她说,你要是说了,我就帮了,我就是看不得孩子受苦,不想张扬”。

    如今,张金库在江苏常熟一家电脑公司工作,月薪3000多元。他说:“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但妈妈任何时候需要我,只要一个电话,我一定立即赶她身旁。”

    她资助的孩子,像流水的兵,但她不经常给孩子们回信。她认为,做了就行了,何苦让他们背上报恩的枷锁?既然叫我妈妈,就是我的孩子,哪有母亲让孩子报恩的。

    慈爱 需要传代

    儿子大了,找了女朋友。

    她带着儿子的女朋友一起去希望办捐赠,然后问,什么感受?儿子的女朋友说,做了好事,心里很舒服。

    对此,她很开心:就是想看看这孩子对钱是一个什么态度。将来,慈爱是要传代的。

    她的家人,也的确都有善缘:80岁的婆婆,每年夏天都会给瓜农送开水;儿子裤子破了,补一下继续穿。

    儿子今年29岁,该结婚了,想买婚房。她给否了,把一套27平方米的单位集资房给了儿子,让他作为婚房。

    儿子起初不太乐意,一番开导后,儿子也就同意了:的确:人生无非夜里六尺长的地方,吃饱穿暖就行了。

    那一种低头做事的安静

    她说,家里并不穷。

    她2010年退休,退休前刚升为国家一级演员,工资也涨了,看病能报销,花不了啥钱。工资从200元走到现在,她只剩下感恩。

    她常下乡义演,几乎所有的农村,都是老人掂着小板凳,带着孩子出来看,没有青壮年。想到一个老人,养活这些留守孩子,他们多可怜啊!她经常资助到存折上只剩下100元钱,而这100元钱,也是为了保留账户。如此,她还是认为,比起辽宁那个拾荒救助大学生的人,自己还差得太远。

    临走的时候,我们想拍张照片,她说还是别拍吧。我们说,拍个侧面或背影吧,她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但强调,不要写太多,我就想低头做事儿,平平静静地帮助一些孩子。

    今天,我们打破了这种平静;但是,我们依然保守了那份“22年的约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分隔线----------------------------
品牌中原联盟 河南慈善总会品牌中原爱心基金
电 子 邮 件:pinpaizhongyuan@126.com pinpaizhongyuan@163.com 豫ICP备11021917号-4
:1067015152 :1335310978 :1015925281 :1398823029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如文章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网络传播权所有人看到后有任何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作出删除或修改处理。如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网络传播权所有人看到后未及时联系我方,我方视为默认许可转载刊登,我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 网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