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品牌中原网 >>品牌观点 >> 赛迪观点:加速制造业品牌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转变
赛迪观点:加速制造业品牌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转变
来源: 赛迪研究院 编辑:豫品会 时间:2020/6/4 0:00:00
质量和品牌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加快制造业品牌建设是提升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强化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

应充分认识到制造业品牌建设在制造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多措并举加快我国制造业品牌实现跃升发展。

1.品牌质量在制造业竞争格局演变与重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象征。

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美国等国的制造业回流与优惠政策、WTO 框架外的单边多边贸易协定与贸易管制,及新一轮科技加速应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格局,促使全球价值链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和重塑期。

从全球范围来看,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推动制造业在生产方式、要素投入效率和生产技术创新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模块化技术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工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制造业产品在生产环节差异日益减小,仅仅依靠产品本身已经不足以吸引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及终端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忠诚度,产品质量与品牌成为区域乃至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

品牌质量逐步成为了全球产业链治理权竞争的重要领域。

产业链治理权是指能够掌握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品与供应商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在产业链、价值链全球分布的今天,产品尤其是高端、高新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与服务实际上是全球产业链上相关供应商合作的综合体现。

拥有产业链治理权的企业往往是掌握产业链或价值链上的关键资源和品牌、核心技术和标准的企业。因此,一旦竞争恶化,拥有产业链主导品牌的企业就拥有产业链治理权,进而掌握话语权。

可以说,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品牌是提升我国全球产业链治理权力的重要体现。

制造业生产方式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态势的深刻转变重塑制造业品牌形态。

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与竞争内核,先进制造技术和数字科技的创新和突破极大地提升了制造系统能力,拓展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设计制造并行技术、快速成型技术、高逼真度虚拟验证技术等定制化生产手段的加速应用,为制造业品牌建设提供了能力底座。

同时,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制造服务及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已经超过硬件,成为主要的价值来源,对于制造业产品的品牌价值来源也开始逐步从硬件质量向服务品质转型,围绕产品维护、升级、保修、融资等全方面的服务体系也开始逐步成为制造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品牌建设领域短板突出

我国制造业规模优势突出,质量品牌持续改善。

197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仅为599.69亿元,随后以11.06%的年均增速持续增长到2019年的269175亿元,超过美国与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

在品牌方面,通信设备、能源、输变电、工程机械、无人机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级品牌。

根据BrandFinance发布的2019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显示,2019年我国品牌入围世界500强的数量达到77家,品牌总价值高达13074亿美元,占500强总价值的19%

与发达国家对比来看,我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品牌溢价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生产率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难以从产品与服务中获得品牌溢价。

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2%,远不及美国的33.47%、德国的32.58%和日本的35.28%

2019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22612.45美元/人,而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分别是中国的5.73倍、3.67倍、3.19倍和3.39倍,中国当前仅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20世纪40年代、70年代、50年代、80年代的水平。

我国制造业品牌升级存在低端锁定和高端挤压双重困境。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建设进度很快,但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自主品牌建设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境。

就当前的中国供应商自有品牌而言,大多数品牌定位所产生的心理性价值都初步附着在“中国制造”价格低廉的基础之上,基本上属于低端品牌和低端产品,高端品牌和高端产品比较缺乏,品牌溢价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品牌升级在国际市场遇阻。

随着我国产品质量的提升及技术不断进步,我国制造业企业从供应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开始更深入、高水平参与到世界竞争,加快冲击现有国际产业竞争格局,与欧洲、美国、日本等传统制造业领军企业展开竞争,在国际市场遭遇的阻力反而越来越大,高端挤压现象更加明显。

3.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现状,要以增强质量品牌提升动力为核心,加大对制造业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品牌质量发展环境,提升质量品牌服务供给水平,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进一步支撑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挥机制优势,实施三大制造业质量品牌工程。实施若干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世界级制造业品牌。

实施世界级品牌高端工程: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抓手鼓励和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强化标准、产品质量与监管,提高中国制造品牌的影响力。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品牌筑基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质量与品牌保证能力。

实施数字品牌赋能工程: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开展数字化品牌质量管理创新,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制造业企业特点和需求的品牌质量理论体系、标准体系和工具体系。

二是强化立体施策,率先出台四大领域行动计划。

近期根据“六稳”“六保”及保障产业链安全的现实需求,应尽快在四大领域推动制造业品牌建设行动方案,分别是:

耐用消费品产业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以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为重点,瞄准技术变革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耐用消费品品牌。

装备产品品牌提升行动计划:航空航天、数控机床等高附加值领域,整合先进制造技术、质量管理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提升装备产品制造品牌质量。

出口产品品牌提升行动计划:以出口目的地为牵引,以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等量大面广的产品为载体,针对出口欧盟、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品牌质量需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与自主品牌建设行动,力争在品牌、质量、标准等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技术领跑产品品牌建设行动计划:瞄准国内外产业与技术前沿领域,围绕量子通信、下一代通信网络、特高压、核能综合利用、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完善设计、材料、工艺装备、产品性能、认证检测等在内的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和与之对应的品牌体系,在一批前沿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是营造良好生态,强化全面监管与要素精准配置。

在市场监管方面:加强对质量不合格企业监管,强化行业性质量品牌治理,推动不合格产能与假冒伪劣产能出清。严格消费者保护,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让企业不敢、不能、不愿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在资源配置方面:建立品牌质量分级制度及配套政策体系,更好传递制造业产品品牌信息,为消费者选择和市场竞争提供依据。大力实施优质优价,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愿意在品牌质量上投入。

在体制机制方面:以产业创新和品牌建设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建立品牌、创新、产业、质量、财政、教育等部门之间的政策协同机制,增强品牌质量的整体性、协调性,提高政策效果。(作者 王高翔)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分隔线----------------------------
品牌中原联盟 河南慈善总会品牌中原爱心基金
电 子 邮 件:pinpaizhongyuan@126.com pinpaizhongyuan@163.com 豫ICP备11021917号-4
:1067015152 :1335310978 :1015925281 :1398823029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如文章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网络传播权所有人看到后有任何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作出删除或修改处理。如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网络传播权所有人看到后未及时联系我方,我方视为默认许可转载刊登,我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 网站编辑部